特朗普政府此次關稅政策調整,看似旨在通過提高關稅來保護美國本土輪胎產業,然而實際效果卻遠非如此簡單。根據4月2日特朗普宣布的逐個國家對等進口關稅政策,美國幾乎所有主要輪胎貿易伙伴,包括柬埔寨、中國、泰國和越南等,都面臨著關稅上調的風險。但與此同時,政府又宣布對車輛和車輛零部件統一征收25%的關稅,這一舉措似乎讓原本針對特定國家的關稅政策變得復雜而模糊。
據了解,不同關稅行政命令中的措辭差異,導致了行業內對政策解讀的混亂。一方面,對等關稅行政命令豁免了某些商品,包括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規定加征額外關稅的所有汽車和汽車零部件,使其不受從價稅率的影響;另一方面,涵蓋汽車零部件關稅的行政命令卻援引了《貿易擴展法》第232條,規定從價關稅是在適用于此類進口汽車和某些汽車零部件的任何其他關稅、費用、稅款和收費之外另行征收的。這種矛盾的解釋讓美國輪胎經銷商和零售輪胎購買者都面臨著輪胎價格上漲的嚴峻前景。
美國輪胎行業媒體在與輪胎進口商、批發商和行業貿易團體代表的交流中發現,目前至少存在三種可能性:一是對所有輪胎統一征收25%的進口關稅;二是對乘用車輪胎征收25%的進口關稅;三是在現有的反傾銷或反補貼稅基礎上再加征25%的關稅。此外,還有人提出“汽車零部件”可能僅適用于消費車輛,而不適用于商用車,這意味著除乘用車輪胎以外的輪胎將適用逐個國家的對等關稅。
無論哪種關稅情況最終生效,價格幾乎肯定會上漲。一位受訪者表示,輪胎進口商通常會將批發價格提高相當于進口關稅一半的幅度,以至少彌補部分額外的經營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的關稅是在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的框架下單獨處理的,這為美國輪胎行業帶來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從數據上看,泰國是美國進口乘用車、輕型卡車和中型卡車/客車輪胎的第一大來源國。目前,美國對泰國進口的乘用車輪胎征收1.2%至4.52%的反傾銷稅(因制造商而異),對幾乎所有制造商的卡客車輪胎征收12.3%的反傾銷稅(普利司通公司除外,其稅率為48.4%)。越南則是美國進口乘用車輪胎的第三大來源國和進口卡客車輪胎的第二大來源國,目前該國輪胎沒有被征收反傾銷稅,但有反補貼稅,分別是對賽輪越南公司征收6.23%,對錦湖輪胎越南公司征收7.89%,對其他所有公司征收6.46%。而柬埔寨的輪胎產能釋放和對美國的輪胎出口在2024年達到高峰,此前美國還未對該國的進口輪胎實施關稅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