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2024年開始,國際大牌輪胎在中國的銷量卻在不斷下滑,在商用車胎市場更是節節敗退,退出中國。
從“躺著賺錢”到“節節敗退”,這場潰敗的伏筆,早在五年前就已埋下了:
對于渠道端的長期“傲慢”對待,讓國際大牌親手將市場拱手讓給了國產輪胎。
國際大牌輪胎
中國市場銷量下滑
在以往走訪門店時,我們經常發現,門店老板更加樂意向車主推薦國產輪胎,即使他掛著外資大牌的招牌。
用大牌引流,用國產賺錢,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經營模式,卻是普通門店為了活下去不得已為之的手段。
從這個小現象,筆者就得到了一個結論,國際大牌在中國的好日子恐怕不多了。
我們翻開2024年財報,也可以發現輪胎巨頭在中國的頹勢一目了然:
米其林2024年財報顯示,中國區乘用車胎業務替換市場下滑1%,配套增長3%;商用車胎替換下降7%,配套下滑3%;
固特異財報明確表示,“由于中國國內消費疲軟等原因,第二季度替換輪胎單位銷量下降 8.9%”。同時,根據《Tire Business》估算數據,固特異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8%左右,跌至2022年的約3%-4%。
住友橡膠在中國的困境同樣明顯。在2023年,該公司已經停止向中國市場供應卡客車輪胎。到了2024年,住友橡膠又進一步終止了位于湖南的工廠“年產1050萬條子午線輪胎二期項目”。
而東洋輪胎更是在2月14日宣布將中國生產基地轉讓, 正式退出中國生產市場。
與之對比的是,國產輪胎卻在不斷擴產能,在國內的銷量和代理門店數量不斷攀升。
因此,我們要問一個問題:為啥門店不愿意賣國際大牌了呢?
國際巨頭的三大“傲慢”
針對銷量下滑,很多國際大牌把原因歸結為中國市場消費降級,國產輪胎沖擊等這些客觀因素。
但筆者卻認為這些客觀因素反而是次要的,首先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擁有全球最多的中產階級消費人群,中高端產品依然有很大的市場;其次,國產輪胎雖然在崛起,但和國際巨頭仍然有一段距離。
相反,我認為國際大牌銷量下滑,主要原因是其對渠道端的“三大傲慢”導致的。
首先最重要的是,賣大牌輪胎利潤微薄,賣大牌不如賣白菜
國際品牌長期奉行國際大牌曾迷信“品牌即正義”,認為自家品牌影響力大,車主愿意買,門店賣我們產品對門店好處非常大。
你輪胎賣不好,和我廠家一點問題都沒有,全是代理商不努力。
結果就導致大牌廠家對渠道非常“苛刻”,利潤壓的非常低,這種“傲慢”就好像“我讓你賣我輪胎就給你面子了,你還想賺錢?”
這種情況下,門店賣國際品牌輪胎如同“搬磚”——銷量大卻賺不到錢。 一位輪胎店老板告訴我們:“單條國際品牌的利潤還不足50元,靠賣國際品牌,我們店活不下去。”
其次,更致命的是,電商平臺與線下渠道的價格戰加劇了矛盾
電商低價競爭,讓門店賣大牌輪胎不但不掙錢,還要賠錢,甚至讓車主不再信任門店。
江蘇一家輪胎店老板在抖音上發視頻怒斥:“廠家讓我們擺展架、貼海報,結果客戶拿著手機來店里比價,最后全去網購了!”
另外一家輪胎店老板坦言:“這種價格差,不但沒讓我做成這個生意,還讓一個熟客懷疑我賺黑心錢。”
最后,代理大牌輪胎的經銷商也苦不堪言
由于門店越來越不賣國際大牌,導致其銷售壓力巨大。
以前市場好的時候,代理商還能靠賣大牌輪胎賺個銷量,但如今市場環境低迷,現在連銷量也難以保證了。
為了完成銷量,很多代理商只能串貨到管控松的省份,結果廠家罰款比賺的錢還多。
為什么國際大牌的“品牌中心”思維在輪胎渠道行不通呢?
很多大牌輪胎認為, 只要車主愿意買,門店就會搶著代理我的品牌; 只要我緊緊 抓住消費者,我的產品就不愁賣出去。
但快消品這樣干可能沒問題, 輪胎不行;在物資缺乏的時代可以,在產能過剩的時代不行。
一 個原因是輪胎產品是低頻產品,普通消費者對輪胎品牌很難建立認知,即使C端品牌營銷做的最好的米其林,大部分車主恐怕也只知道它是做美食的。
另一個原因是輪胎不是衣服,買了就能用,車主必須要去門店安裝,輪胎最終的銷售環節“門店”對車主的影響非常巨大。
最重要的因素是,現在行業不缺乏競爭者,外資給不到門店的利潤,國產可以給到。
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輪胎品牌,不能確保代理商的合理利潤,即使你的產品再好,品牌再大,沒有門店愿意向車主推薦,甚至一些門店還會說你“壞話”,車主是信你陌生的品牌還是信熟悉的門店?
因此,要挽回頹勢,大牌輪胎亟需一場從“品牌中心”到“渠道共生”的思維革命。
要真正把渠道合作伙伴當做“家人”,要讓他們賣你產品賺錢,要幫助他們賣你產品賺錢。
只有那些愿意蹲下來和經銷商算小賬、規范渠道價格、和門店老板拍短視頻、和國產廠商拼刺刀的大牌輪胎,才能在中國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