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該方案核心內容涉及要求其大股東中國中化集團將37%的持股比例降至25%以內,但該提議暫未達成有效共識,且之后的走向也尚不明朗。
值得關注的是,倍耐力第二大股東Camfin當前持有26.4%股權,據知情人士透露,Camfin正醞釀通過增持將持股比例提升至29.9%。
表面看,這似乎是一場資本之間的較量,但背后卻是中美戰略對抗下,跨國企業被迫“選邊站隊”的縮影。
北美市場占據四分之一
從2024年財報來看,倍耐力的日子并不差。
全年營收預計67.7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15.6億元),較2023年增長1.9%(按固定匯率計算增幅達4.4%),營業利潤達到10.6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0.77億元),利潤率提升至15.7%,兩項關鍵指標均超預期。
從其2024上半年財報來看,其在北美和歐洲表現良好。其中,替換市場銷量同比增長1.8%。
北美市場貢獻了倍耐力25.4%的銷售額,而這一命脈正因美國政治風向的劇變變得岌岌可危。
美關稅亂錘下
倍耐力的“墨西哥困局”
目前倍耐力在美國佐治亞州有一家工廠, 其首席財務官安德里亞·卡薩盧奇(Andrea Casaluci)在2月27日的電話會議上表示,“盡管倍耐力的美國業務貢獻了集團銷售額的20%以上,但在美國的輪胎生產能力有限。”
卡薩盧奇指出,倍耐力位于美國喬治亞州的工廠每年可生產約40萬條高性能輪胎。為了滿足美國市場需求,倍耐力超過50%的美國供應從墨西哥進口,約40%來自巴西和歐洲。
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對墨西哥、加拿大加征25%關稅,并威脅對中國產品再提10%稅率。
盡管3月初關稅暫緩至4月2日執行,但這一政策已引發連鎖反應。
據了解,墨西哥是倍耐力重要的生產基地,其產品通過美墨加協定(USMCA)免稅進入美國市場。
若關稅落地,倍耐力在墨西哥的工廠將面臨成本飆升壓力,這一打擊可能直接拖累全年利潤率目標。
更棘手的是,特朗普政府近期頻繁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資背景企業,倍耐力的大股東中國中化集團自然成為敏感標簽。 這無疑將給倍耐力后續在美國的擴張計劃以及其在美輪胎稅率的調整等一系列舉措,帶來重重阻礙。
中美對抗下
倍耐力的“生存法則”
倍耐力董事會的動作,本質是一場風險切割。
1、技術出口許可的“生死線”
美國商務部對涉及關鍵技術的企業實施嚴格審查,若倍耐力被認定與中資“深度綁定”,其在美國的工廠擴建、技術合作(如電動車輪胎專利)可能受阻。此前華為、TikTok的遭遇已為行業敲響警鐘。
2、資本層面的避險邏輯
中國中化自2015年 以77億歐元收購 倍耐力股份后,一直強調“保持其獨立運營”,不會干涉倍耐力的日常運營、戰略方向和人員決策。
但地緣政治緊張下,資本紐帶本身已成風險源。中國中化減持股份既可能緩解美方疑慮,也或為倍耐力未來在美融資、并購鋪路。
結語:輪胎上的大國博弈
輪胎從來不只是橡膠與鋼絲的復合體。從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到倍耐力的股權騰挪,背后是全球化退潮下,企業被迫在保持運營效益與市場穩定之間走鋼絲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