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乘用胎市場,雖然國內骨干企業產品質量已不輸國外,但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經濟效益還是明顯不如外資品牌。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多家輪胎企業均認為,一方面與國內產業起步晚、消費習慣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品牌知名度、品牌營銷和市場開發手段等方面的差距是更重要的原因。
如何取外資之所長,提高贏面概率?
業內人士表示,需要組成旗艦方陣協同作戰,搭準消費脈搏、聚焦賣點、重點突破。同時,也需要社會消費環境倡導和推動理性消費,使消費環境步入良性循環。
國內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是短板
當今世界,品牌競爭已成為焦點,誰擁有卓越的品牌,誰就擁有顧客、市場和未來。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鄧雅俐表示:“單個企業孤軍奮戰,勢單力薄。如果組成旗艦隊,協同作戰,像2003年推出全鋼胎十大民族品牌一樣抱團發展,應該是改變目前品牌競爭形勢的較好方式。”
2003年11月,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推出中國全鋼胎十大民族品牌。2004年9月1日,十大品牌全部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
通過發展民族品牌,打造中國名牌,爭創世界名牌,中國全鋼胎產量由2004年的1610萬條,增加到2014年的11200萬條。國產品牌全鋼胎,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達到70%左右。
10多年來,隨著中國汽車工業,尤其是乘用車的快速發展和市場保有量的增加,輪胎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乘用胎已成為中國市場的主流,而內資品牌乘用胎的市場占有率明顯處于劣勢。
“中國輪胎品牌很多,但知名品牌少。骨干企業雖然擁有國際先進技術,產品在功能特性和質量上不遜于國際先進水平,但民族品牌市場知名度和在消費者中的認知度是我們的短板。”
鄧雅俐表示,民族品牌難以取得相應的市場份額和銷售價格,制約了中國企業拿出更多的資金開展技術研發、品牌推廣。
“品牌創建工作要始終當作行業和企業的長期大事來抓。推動中國輪胎由大向強發展,要以品牌戰略為引領,打造全球知名品牌,提升品牌競爭力。”鄧雅俐說道。
近年來,國內骨干輪胎企業已經意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紛紛在提升品牌方面下功夫。
2016年,中策橡膠集團有限公司將以品牌建設為主線,全面提高產品的市場美譽度和品牌價值。品牌營銷上,加大投入中策車空間、形象店、零售店的品牌形象建設。
三角集團公司把建設全球化輪胎品牌作為發展的核心內容,2015年9月,三角輪胎品牌走向全球高峰論壇召開,以品牌建設推進全球市場的發展。
據悉,風神輪胎以“世界品質、國際品牌”為發展愿景,向價值鏈高端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