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天然橡膠現貨市場價格震蕩下行,期貨方面1601收于10465元/噸,持續低迷,目前天膠下游局面尚無明顯轉好。同樣近年來,橡膠價格的持續低迷,也使得一些膠農棄割棄管。
在海口召開的第三屆海南橡膠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不少天膠企業代表、專家就橡膠價格低迷如何保護膠農利益以及橡膠產業該如何發展,獻言獻策,認為保證膠農利益需鼓勵膠農改變經營方式,采取多種經營解決經濟收入。同時建議企業應提升科技自動化水平,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推進橡膠產業發展。
問題一:膠價低迷,如何保護膠農的利益?
支招:應研究扶持政策 鼓勵多種經營
據統計,截至2014年末,海南省天然橡膠的種植面積達到720萬畝,其中民營橡膠種植面積達到近400萬畝。2010年至2011年,我省橡膠價格維持在3萬元/噸至4萬元/噸,在價格最高點時,膠價達到4.3萬元/噸,自2011年膠價持續下跌,目前價格已跌破萬元大關。價格的持續低迷使得一些膠農棄割棄管,產量下降,傳統天然橡膠行業受到了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嚴重沖擊。
膠價低迷的情況下,如何保障膠農利益在此次論壇上成為眾多專家討論的熱點。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海膠集團)執行董事董敬軍認為,橡膠價格低迷,作為政府而言應采取對橡膠集團工人進行補貼,尤其是在政策方面為工人繳交五險一金,可以極大減輕負擔。同時,推動國家商業化收儲,由政府出面作收儲工作。
董敬軍稱,自2011年橡膠達到最高點4.3萬元/噸的價格后,近年來膠價持續走低,而同比2014年價格,膠價更低,目前膠價在1萬元/噸左右徘徊。膠價的持續低迷,使得目前仍舊會出現膠農棄管的現象發生。他建議政府應關注橡膠產業工人,研究相應的扶持政策。
“除了中國以外,其他一些國家及地區也種有橡膠,而國外對于保障膠農利益方面是依靠政府補貼。”中國先進橡膠產業聯盟理事長劉大衛以泰國舉例,泰國的膠農都有補貼,同時鼓勵膠農提高產業結構,如果種其他的農業補貼的更高。
“依靠補貼并不現實,所以需要企業自身想辦法。”劉大衛稱,企業自身降低管理成本,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低產膠園如干旱、臺風容易登陸的膠園調整種植其他的高效作物,也可以解決膠農收入問題。
問題二:傳統橡膠業怎么轉型?
支招:需提升自動化水平改進生產工藝
橡膠價格持續低迷,在過去的兩年里,海膠集團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難,作為上游生產企業,天然橡膠價格與企業效益息息相關。膠工收入銳減,生產積極性受到打擊,甚至丟刀棄崗,外出打工,無人割膠,產量下降,傳統天然橡膠行業受到了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嚴重沖擊。
董事長林進挺表示,在此背景下,海膠集團一方面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桑樹、蜜柚、火龍果、芒果和休閑農業旅游等項目,并計劃發展諾麗、綠色瓜菜和林下種養殖等項目。目前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當中。
當前,海膠集團正與清華大學等多家單位在軍工、化工、機械、環境工程等領域開展技術經濟合作,以科技力量助推橡膠產業發展。同時,海膠集團還通過“互聯網+”,以“資源整合、大數據分析、風險控制”三大平臺為戰略導向,打造涵蓋在線交易、現代物流、在線金融、信息交互于一體多模式綜合電商平臺,整合國內外資源,涉足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等創新業務,成為橡膠全產業鏈服務商,通過創新商業模式推動企業加快發展。
那么傳統橡膠業該如何轉型呢,海南大學教授廖雙泉認為,需提升自動化水平改進生產工藝。從2016年起,橡膠在整個產業鏈當中,應該做到高端產品的產業化。將橡膠產前、產中、產后形成一條鏈條,特別是在橡膠當中,將天然橡膠產業從種植到工藝,最后到產品都要形成比較完整的鏈條,以推進橡膠產業的發展。
在工藝的改進方面,廖雙泉認為,目前海膠集團面臨著比較大的挑戰,經過二三十年的歷史,工藝環節比較落后,從工藝設備而言,特別是加工設備,整體水平落后。目前半自動化,人工操作比較多,會導致生產的產品批次不同、性能差,影響到產品的應用。對此,他建議提高自動化,改進生產工藝對產品的質量提升具有很大的幫助。
問題三:橡膠加工如何創新突破?
支招:推廣橡膠隔震技術開辟新的產業鏈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在論壇上就橡膠產業發展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橡膠隔震將開辟橡膠行業一條新的巨大產業鏈。
周福霖從地震的危害方面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橡膠隔震的巨大作用。他認為,傳統抗震結構體系在大地震發生時仍不安全,也很不經濟。隔震結構體系能明顯降低結構的地震反應,隔震結構的加速度反應只相當于傳統結構的1/4 ~ 1/12,能確保結構和內部有設備儀器在大地震中的安全,能成為大地震中的“安全島”,它的造價不高,有時還更經濟。橡膠支座隔震技術已成為40年來世界地震工程最重要的創新成果。
據周福霖介紹,我國已完成了大量橡膠隔震支座的性能試驗、隔震結構體系的模擬地震振動臺試驗研究,編制了相關隔震設計規范、橡膠隔震支座產品標準等,使該技術更趨成熟。隔震技術將成為工程減震防災技術的發展方向,橡膠隔震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將能終止我國一次次重復的地震大災難,也將開辟橡膠行業一條新的巨大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