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影響力不夠大
雖然廣饒目前具有規模的橡膠輪胎企業就達42家之多,小輪胎企業更是多達上百家,但卻沒有一個具有像佳通、雙星、風神等國內知名的品牌,更沒有像米其林那樣的國際大牌。在國內A股市場上,橡膠制造業板塊的14家上市公司也難覓來自廣饒的輪胎企業。
“廣饒縣輪胎行業屬于中小企業集群,從規模上看,普遍都不大,沒有形成集團性質的大企業,也就沒有培育國際性輪胎品牌的能力。”東北證券 分析師在給記者的采訪答復函中這樣稱。
據記者的統計發現,廣饒目前規模以上42家橡膠輪胎企業的總資產總計為555億元,但是資產上百億元甚至五十億元的企業寥寥無幾,甚至可以說基本沒有。反觀上市的輪胎企業,僅風神股份 一家的總資產在今年年中就達77.9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近41.52億元。賽輪股份 、黔輪胎A 、風神股份、S佳通 、雙錢股份 、青島雙星 、海南橡膠 7家上市橡膠制品企業2012年年底的總資產就達51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胎友網的統計顯示,廣饒縣21家規模以上的輪胎企業常用品牌達到近百個。
廣饒縣規模較大的輪胎企業中,盛泰集團擁有三A、盛泰、亞通、亞泰、奧特利、三佳等多個輪胎品牌;金宇集團 打造了金宇、金路、玉祺麟、萬寶、盛凱等輪胎品牌;永盛集團有吉祥、路博、洛克斯、SHIMO等品牌;興源輪胎集團也打造了興源、華魯、安耐特、國寶、強威、廣大、安廣達等多個品牌。
縱觀廣饒輪胎企業諸多輪胎品牌,讓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屈指可數,更沒有享譽全球的大品牌。
同時,廣饒的輪胎企業普遍具有代加工的業務,企業自營品牌的產品甚至沒有代加工產品的產能大。
記者調查得知,永盛集團代加工的品牌包括貴輪、蘇杭、浙杭、德克、德馬、征坤、石輪、速通、福威、福臨、慶云正新、慶云風神、貝耐力、鄧祿普、豪耐、皖輪、威特利、鴻運通、歐耐特、CROWN、AUFINE等幾十個;興源輪胎集團也在為弗迪瑞、福臨等做代工;盛泰集團則為路世通、安固等品牌服務。
“廣饒輪胎企業的規模限制了其前期發展,必須走代加工、多品牌的道路,發展只能依靠做代工,賺取加工費用。”東北證券分析師這樣認為。
但上述分析師在給記者的回復函中稱,廣饒縣輪胎企業能夠給名牌做代工,說明其具備了生產優質輪胎的能力,產品質量應該沒有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在政府以及行業環境的影響下,廣饒輪胎企業的品牌意識正在逐步加強。
“目前企業發展已經上了規模,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是企業面臨的首要目標。”盛泰集團總經理宋世良說,盛泰集團目前優先發展自己的品牌,代加工已經是公司的第二選擇。
剛投產兩年多時間的德瑞寶輪胎有限公司雖然也做些代工,但是其副總經理袁廷槐指出:“國產輪胎的質量不比國外品牌差多少,差的只是品牌影響力。貼牌生產,不僅利潤少,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也相當不利,企業的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開始就要注重自己的品牌,德瑞寶爭取百分百地做自己的品牌。”
創新能力不足
“現在廣饒縣輪胎業缺少自己知名品牌的原因,一是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其次是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廣饒縣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李杰對記者說。廣饒輪胎企業目前裝備的設備基本上都處于行業的領先水平,84%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61%的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但是,其生產的輪胎基本上都是普通產品,沒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產品,這也限制了企業品牌的發展。
根據輪胎行業的發展趨勢,未來輪胎行業市場將走向細分化、專業化、特色化、綠色化,市場份額也將進一步細分,這也要求輪胎企業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產品。
目前,像米其林等國際性品牌都把綠色輪胎、智能輪胎、安全輪胎的普及作為今后發展的重點目標,其產品已經細分到適合多種路況的品種,甚至還推出了適合消費者口味的彩色輪胎等新產品。
然而,反觀國內輪胎行業,企業的整體規模都相對較小,創新能力不足,尤其像廣饒地區,輪胎企業基本還處于初級發展的階段。
記者走訪的多家廣饒輪胎企業都表示,并沒有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且低端產能的擴充成為廣饒輪胎企業面臨的困境。
同時,企業扎堆低端產能,會直接導致產能過剩,嚴重削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的能力。一方面是低端市場趨于飽和,企業低價促銷,壓低利潤,另一方面是處在高端市場的輪胎供不應求。
因此,如何提升中小輪胎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僅事關品牌的創建,甚至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人才技術“短板”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輪胎企業將從原材料、工藝技術和產品標準等方面全面推進中國綠色輪胎產業化發展,爭取在2015年年底實現“綠色輪胎”產業化。
但是,輪胎行業完成從價格戰到品牌戰轉型的主要基礎是人才,這也是廣饒輪胎企業面臨的最大“短板”。
“根據現代企業的發展模式,不論是老企業還是新企業,技術性人才現在都已經是最為核心的資產,誰掌握了真正的人才,誰就擁有了競爭力和市場。”德瑞寶輪胎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廷槐表示,廣饒企業的發展并不擔心資金的問題,在廣饒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廣饒縣城的商業銀行支行就多達幾十家,并爭著向輪胎企業貸款。
“廣饒企業面臨的第一大問題是企業的人才問題。”李杰稱,在輪胎企業創業時,人才基本上主要靠“挖墻腳”,開始是從國外和國內的老牌輪胎企業挖來的人才或者返聘退休技術人員,后來演變成企業之間相互高薪挖在職技術人員甚至企業高管。
盛泰集團總經理宋世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廣饒這個地方條件有限,很難留住人才。
廣饒縣城不像一二線大城市,生活配套設施齊全,作為一個縣城,環境再好也沒有大城市的生活品質和學習機會。“
土地成發展掣肘
不同于其他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主要面臨融資難的困境,廣饒輪胎企業并不為錢擔憂,其擔心最多的除了人才問題以外,還有企業發展的土地需求。
據了解,輪胎企業不像多數高新企業,可以在復層樓房作業,輪胎企業的發展需要有充分的土地支持,一條300萬產能的輪胎生產線就需要近上千畝土地的支持。
走進廣饒縣的多家輪胎企業,記者很少發現工廠面積低于1000畝的,較大型企業的占地面積甚至占地達幾千余畝。
2010年3月份建廠的德瑞寶輪胎有限公司前三期工程就占地2000畝,企業還為后期發展儲備了近千畝土地。
盛泰集團新投資建設的兩個項目中,與江蘇興達集團合資建設的30萬噸鋼簾線項目不得不選擇在煙臺。“主要考慮的是運輸問題,廣饒縣沒有鐵路和港口,交通相對不方便。同時企業面臨的土地問題也太大,沒有更多的土地支持企業落地。”盛泰集團總經理宋世良這樣說。
“這不但是企業的問題,也是政府急需想要解決的問題。”李杰說,目前廣饒縣企業出外建廠的原因,一個方面是由于有實力的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選擇到交通便利和具有天然膠原材料優勢或者擁有市場優勢的地區建設分廠;二是由于廣饒縣能夠用于發展的土地已十分有限,而且用地成本過高。
根據我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審批制度,縣級國有土地使用需要上級政府的層層審批,而且還有土地使用指標的限制。
然而,廣饒縣處于環渤海經濟開發區和半島經濟開發區,是中國百強縣之一,可供開發的土地面積已經極為有限,這個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掣肘。
“企業走出去對廣饒縣來說是一大損失,本地的就業機會減少了,財政稅收也流失了。”李杰對記者這樣說。
目前,廣饒縣很多企業包括輪胎企業在內,使用的土地都屬于“以租代征”性質,每畝的租金達2000元到3000元,這給企業造成了很大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