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一汽車產銷大國的時候,輪胎的生產規模也隨之越來越大。去年央視曝光輪胎問題引發輪胎業內地震,事件主角至今仍在為恢復消費者信任而努力。而在這一事件曝光后,涉及輪胎的投訴量依然居高不下,問題也并不僅僅存在于韓泰、錦湖等大批量配套產品,類似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馬牌等中高檔輪胎品牌的投訴同樣屢見不鮮,而爆胎、開裂、鼓包以及非正常磨損等依舊是主要投訴問題。
在大部分的輪胎投訴中,得到滿意解決的案例少之又少,不少車主在維權過程中遭遇整車廠家和輪胎廠家“踢皮球”,導致車主維權成本大增;此外大部分的投訴在輪胎企業單方面出具“使用不當”的“鑒定結果”后陷入僵局。
目前輪胎質量引發不少爭議,不少專家學者將其歸罪為我國輪胎的生產和檢測標準嚴重滯后,目前國內輪胎行業通行的相關法律法規為1991年原化工部橡膠司制定的《子午線輪胎工藝技術若干規定》,各項數據標準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準,這種標準的滯后為企業“投機取巧”提供了可能;另外一方面,目前能夠為汽車消費者提供幫助的《汽車產品召回監督管理條例》,對輪胎部分未有涉及,而國內能夠提供權威檢測的機構也是廖廖無幾,在出現問題時各大輪胎企業均以各自企業的檢測標準作為判斷依據,這無形中也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難度。
為了讓大家對目前國內輪胎問題有所了解,汽車投訴網摘取部分案例與大家分享:
案例一:850元米其林輪胎使用4個月鼓包
潘先生為愛車裝上了價值850元/個的米其林輪胎,4個月后,輪胎出現鼓包,進店檢修時,工作人員稱是駕駛不當撞擊導致的鼓包。潘先生認為,輪胎在駕駛過程中免不了接觸碰撞,而4個月就出現鼓包,且網上關于此問題的投訴比較普遍,有理由質疑是輪胎本身質量存在問題。逐發起投訴,雖經汽車投訴網進行協調,但廠商依然認為鼓包屬人為導致,如不認可需到天津國家輪胎檢測中心進行檢測,面對高昂的檢測費用,心力憔悴的車主最后只好自認倒霉,自己花錢更換了事。
案例二:橫濱輪胎購買當天爆胎
謝女士購買某款裝配橫濱輪胎的合資中級車,提車當天下午右前輪發生爆胎,輪胎廠家僅僅根據提供的照片資料就鑒定出非質量問題,稱人為因素導致,拒絕理賠。同樣以強勢姿態建議車主可向天津國家輪胎檢測中心進行檢測,不過同時告訴車主的還有檢測費用4000元需要車主自己支付。面對遠高于輪胎價值的檢測費用,再加上時間、精力,謝女士最終無奈放棄維權,自己花錢購買了一只輪胎。
案例三:米其林輪胎開裂漏氣
東莞市田先生于2011年12月30日購買某高檔豪華轎車,行駛2000公里時左后輪車胎側面出現裂縫并漏氣,因當時在四川出差,田先生自費2000元在當地4S店更換一條新胎。不料回到東莞沒多久,前右側輪輪胎又出現一條約2寸的裂口,隨后田先生將車送到4S店,并將上次出現的破損問題一并反饋給4S店,4S店方面表示需要等待米其林的檢測結果才能判斷是否屬質量問題。田先生表示,他本人從事塑膠和橡膠品生產工作,車輪并未經過任何撞擊、輪胎側面也未出現任何擦傷,因此懷疑輪胎本身存在質量問題,并將問題投訴到汽車投訴網。
隨后米其林輪胎反饋稱:已經聯系了消費者,工程師也做了輪胎檢測,為外力撞擊所造成非質量問題。
近日汽車投訴網工作人員再次聯系車主了解情況,得知4s店在得知米其林的回復后,主動送了一次動平衡給車主作為補償,因此田先生雖然對4s店的態度表示認可,但對米其林的作法卻滿肚子的冤氣。
案例四:普利司通輪胎兩個月不到鼓包
晉先生于2011年購買某合資品牌轎車,該車裝備普利司通輪胎,新車行駛到3180公里時出現鼓包問題,多次向廠家投訴,廠家稱為消費者個人使用不當造成。在企業給予汽車投訴網的回復中稱,“經輪胎廠家檢查,顧客反映的問題屬于外力原因造成”。
但車主對普利司通的檢測結果持有異議,車主稱在檢測過程中,企業工作人員多次以“輪胎國家目前沒有標準,有的只是行業標準”為理由勸說車主接受檢測結果,而車主則認為所謂的行業標準就是普利司通自己的標準,根據無法做到公正客觀,為此希望能夠有第三方的檢測機構介入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