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圍繞新年度加工冶煉費用進行激烈談判,又一次迎來新年度久違的季節性消費因素,鋅市本應給予這些方面足夠的關注,只是濃郁的危機籠罩著崩潰的全球經濟,縱然是實質的利好也會被悲觀的投資者無暇以蔽之,更何堪危機的陰霾愈發沉重。
一年一度的加工冶煉費用談判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這個用以反映全年度鋅市供求狀態的數據在持續的供應過剩面前,相信仍會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全球 最大的鋅產商比利時Nyrstar公司預計2009年度鋅精礦加工費料接近歷史平均水準,CRU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至今的鋅精礦加工費的平均水準為 每噸205美元,其中2008年的加工費為每噸291美元。目前,在現貨市場,鋅精礦的加工費報價為每噸180—190美元。因此,筆者認為2009年度 的加工費預計為200美元/噸,精鋅的基準價格為1200美元/噸。
圍繞預估的加工費用,筆者認為2009年度,鋅價的總體波動幅度將較2008年度大幅減緩:季節性反彈會受到經濟危機的打壓。經濟危機和政府的種種救市措施在2009年度的鋅價起伏中,將扮演削峰平谷的角色,并會最終促使鋅市在危機中獲得新的平衡。
危機與救市的博弈
從2007年的次債危機到現在的經濟危機,這場因房貸問題而肆虐全球的危機在重創了金融行業后,迅速蔓延到了實體經濟領域。多達數萬億美元的金融財富,連同相等規模的救市資金一并陷入到經濟危機無底的黑洞當中。雖然我們不否認政府出臺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挽救措施在提振市場信心中的作用,但從新近公布的經濟數據中我們依然難覓危機結束的蹤跡。
2008年12月份的OECD領先指標顯示主要7大經濟體前景更趨疲弱,主要OECD國家指標下降到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 機時的水平。主要非OECD國家前景也顯著惡化,也被列入到OECD國家“猛烈下跌”的行列,以12個月為基礎的變化率在12月下降到-4.5%的水平。 2009年1月的PMI數據繼續描述制造業部門的極度疲弱。雖然一些國家出現回升,但仍處于歷史低位,顯著低于50。與2008年11月和12月情況相 似,2009年1月PMI數據顯示了過去20年來制造業最嚴重的衰退。各大經濟體的GDP、失業率、進出口貿易數據均出現比較明顯的下滑,物價指數也如過 山車般回落至1%附近。期待已久的好消息短期內沒有出現。
縱觀自危機爆發以來,外國政府救市更加注重宏觀經濟而較少拯救某一行業,中國政府的救市措施雖然起步較晚,但救市范圍廣,行業效果顯著。針對中 國鋅市過剩嚴重的特點,中國政府從減稅、收儲、促成行業整合等方面進行了力度空前的拯救。這其中以2009年1月的國儲收鋅事件最為顯著。
1月14日,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以每噸11800元人民幣的價格,從七家國有冶煉企業收購5.9萬噸精煉鋅。市場認為收購量遠低于預期的10— 20萬噸,冶煉企業也認為收購價格太低并需要承擔運費而沒有選擇大量交貨。雖然收儲數量和價格均沒有達到現貨企業的預期,但彼時滬鋅0903合約大幅上漲 至11295元/噸就足以說明政府的收儲計劃對鋅市來說意義重大,并具有極高的炒作價值。
鋅市基本面因素分析
國際鉛鋅研究小組公布2008年前11個月,全球精煉鋅產量為1075.8萬噸,消費量1065.4萬噸過剩134000噸。11月,全球精煉 鋅產量為942100噸,低于10月時的100.6萬噸,11月鋅消費量下滑至925900噸,10月時為984700噸。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8 年度中國精鋅產量為391.2萬噸,同比增長4.3%。2008年度中國出口精鋅7.13萬噸,同比減少74.13%;進口18.34萬噸,同比增長 22.67%;鋅礦石及精礦合計進口238.49萬噸,同比增長10.65%。
根據已經公布的數據,2008年度中國的精鋅供應量為404.38萬噸(產量+凈進口+SHFE庫存變化),2007年中國實際消費358萬 噸。如果按照2008年中國精鋅消費增長4.5%至374萬噸的數值計算,僅中國2008年度就過剩30萬噸。更何況從2008年上半年起中國的建筑、交 通運輸等精鋅應用的重要領域均出現明顯的下滑,中國的實際過剩數量遠超過上述數據。這樣,2009年度在經濟危機嚴重影響消費增長的情況下,大量過剩的庫 存必定給2009年的鋅市帶來更大的壓力。
目前,世界各國政府的救市措施雖仍在不斷擴大,但危機對經濟的危害依然在政府的救市爭論中蔓延。歐洲及日本經濟也出現了大幅下滑,助長了投資者 的恐慌心理,在提振了美元走勢的同時,也加重了金屬價格反彈的壓力。2009年度,注定是危機與救市之間的一場“白刃戰”,鋅市也會在這場斗爭中不斷調整 產業布局與生產。只是面對積重難返的鋅市,我們不能輕易樂觀!
信息來源:和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