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價自2001年開始的超級牛市基礎牢固,大趨勢沒有改變。筆者認為,“金磚四國”的龐大消費力使橡膠市場正處于“超級周期”中,而“中國因素”、 “美元貶值”兩大原因正把橡膠價推向新的高度。
膠價超跌嚴重
近期以來,中國宏觀調控、美國經濟疲軟以及東南亞割膠旺季的來臨,都給市場帶來了供大于求壓力。但目前天膠市場只是階段性供過于求,還不能確認全球供需在今年會發生根本轉折,也不能認定在未來3-5月內會嚴重供大于求。
國際橡膠研究組織(IRSG)預測,2006年全球天膠產量905.2萬噸,消費919.6萬噸,總體仍供不應求。但未來的天膠市場還存在幾大變數,一是天氣因素;二是中國、越南進入停割期;三是東南亞明年3、4月份的減產,這些因素會在未來逐漸顯現。
目前膠價嚴重超跌,年底需求特別疲弱,供應壓力較大,實質上都是在透支做空的動能。未來要謹慎尋找支撐,過于看空比較危險。在寬松的利率環境下,以中美為龍頭的世界經濟依舊良好,而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周期轉換處于加速成長或繁榮期,更為橡膠消費的增長展現了光明前景。
中國表觀消費強勁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橡膠消費國,其表觀消費的強勁拉動了國內外需求持續增長。2006年春季,從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長數據看我國經濟過熱導致資源供給緊張,尤其是銅和橡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1-10月輪胎總產量同比增加18%,至3.5785億條。其中10月輪胎產量較2005年同期增加14%,至3731萬條。海關總署統計表明,10月中國天然橡膠進口量同比增長8.3%至129,181噸。1-10月天然橡膠進口量同比增長18%至132萬噸。
目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階段,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基礎原材料,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所帶來的投資增長更加大了對基礎原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居民在購房、買車、家用電器的添置和更新上的支出增多,導致市場對基礎原材料等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顯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不可能出現橡膠產品過剩。
“金磚四國”需求激增
中國對工業原材料的需求是長期性的,加上印、俄、巴構成的“金磚四國”的龐大消費力,使這場資源爭奪戰更加激烈。而上個世紀90年代的長期的投資不足,而且短期內無法及時跟進(橡膠、鋼鐵、能源和有色金屬等行業都面臨這個問題), 造成了供求的嚴重失衡 。許多基本原料供應緊張并推動價格上漲,橡膠價格已經進入了更高的價格區間, 也就是“超級循環周期(super-cycle) ”。
低利率助漲
目前國際資本流動對工業原材料價格起著決定性作用。在主要儲備貨幣美元走弱前提下,工業原材料因其低風險高收益自然成為國際資本追逐對象。不斷上升的價格進一步強化了投資者預期,市場由此進入了循環往復的自激,價格也大幅向上偏離了價值。這就是前期橡膠價格走出井噴行情的重要成因之一。
全球性的超低利率導致資本泛濫,過多的貨幣追逐有限的商品,利率導致資產價格猛漲。利率和橡膠價的歷史關系表明,盡管歷史走勢顯示橡膠價格可能先于利率見頂,二者是正相關的。而目前全世界利率環境仍然寬松,有助于刺激工業生產活動的擴張。
綜合而言,筆者認為目前全球經濟大趨勢并未改變。2006年底,中國經濟軟著陸后繼續快速增長的可能性比較大,2007年橡膠需求會有較大增長。而鑒于供需緊張狀況沒有實質性改觀,預計今年下半年橡膠價還會處于振蕩調整,且將于2007年再度走高。(上海中期胡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