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內憂外患”來形容眼下中國輪胎行業最合適不過。出口量曾占總產量40%以上的中國輪胎業,自遭遇“特保案”后,出口遭受重創。
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目前最新對外透露的數據,中國輪胎的出口比“特保案”發生前下降70%-80%。
這似乎是意料中的數字。早在裁決之前,中美雙方代表在有關聽證會上均表示過,若稅率高至25%以上,意味著中國出口輪胎將失去美國市場。據行業人士表示,“特保案”后國內一些輪胎企業都在通過擴大內需降低出口減少造成的損失。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中國輪胎行業正在面臨輪胎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據媒體新近的報道,輪胎行業原材料在過去四個月中暴漲接近40%。卡車胎及工程機械輪胎生產企業成為最大受害者之一。
據行業最新統計,2009年第四季度,國內輪胎企業的利潤環比大幅下降,部分企業稅前利潤環比跌幅超過20%。目前,輪胎業利潤的跌勢仍在延續。
有多家廠商承認,成本上漲已吞食大部分利潤甚至全部利潤。因為原材料價格暴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飆升,但企業卻不能通過提價來全面消化這種成本的壓力。
輪胎行業可謂背腹受敵。有悲觀者甚至認為,2010年輪胎業困境無法扭轉。原因在于,輪胎出口企業寄希望于內需,一旦國內汽車需求出現反復,則輪胎需求將會下滑,同時也會被上下產業鏈擠壓。此外,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部分擁有大量低價橡膠存貨的企業將于第二季度陷入困境,因為庫存消化以后只能用高價購入原料,屆時企業的受挫面將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