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我們的系列報道“他們眼中的中國經濟”。從在華外資企業、資本市場、CPI,到石油價格,這幾天我們邀請了不少國際財經界、政界的重量級人士,對中國上半年經濟的很多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他們的觀察,能幫助我們用更國際化、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中國經濟目前的狀況。
今天我們的話題是中國經濟當中最值得驕傲的一塊金字招牌:中國制造。在很多國家的消費者看來,中國制造幾乎就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中國產的服裝、鞋帽、玩具、小家電,很多都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現在很多制造業企業似乎一夜之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生存還是死亡,成了他們艱難的選擇。
中國制造業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曾經,低廉的人力成本、優惠的政策和強大的加工能力使中國制造成為世界制造業上游的中堅力量,然而,近些年來,中國制造卻頻頻遭受挫折。
質量問題,頻頻召回
鄧錦坤是廣東東莞原樂趣玩具公司的總經理,作為東莞起步較早的玩具廠,他的公司曾經擁有60多款產品,暢銷丹麥、美國、俄羅斯等國市場,然而,就是這個他苦心經營了20多年的公司,卻在幾個月前因資金周轉困難而破產。
東莞市原樂趣玩具公司總經理鄧錦坤:“后來就沒辦法了,做不了,沒有資金,什么都缺乏,后來我的兒子女兒都說,不要干了,算了就這樣,連這個房地產我都全部賣掉了。”
導致樂趣玩具公司破產的直接原因,就是世界最大玩具商——美國美泰公司的召回事件,這次因部分玩具磁鐵容易脫落和涂料含鉛量超標引發的召回共涉及2100萬件產品,數百家玩具企業受到波及,廣東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產基地,東莞的玩具產量占更是到了整個廣東的60%左右,但目前的狀況是,某些企業因訂單大幅減少、資金鏈斷裂已經難以經營下去。
東莞市哈一代玩具廠董事長肖森林:“就上個禮拜,我們東莞至少有5家比較大的玩具企業頻頻關門倒閉。”
召回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已對廣東所有的玩具出口企業進行了清理,數百家因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含有有害物質或質量不過關的企業被暫停出口甚至注銷生產許可證,這一事件給所有奉行于低價就能打天下的中國玩具制造企業敲響了警鐘。
中國制造的制勝之道究竟是什么?
勞動力成本增加、人民幣匯率上升、銀行利率上調、出口政策調整,這幾大變局今年同時出現,制造業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沒有中國制造的巨大貢獻,就沒有中國經濟的今天,眼下中國制造的困境,到底有沒有辦法破解?除了低廉的成本和充足的勞動力,中國制造究竟還能尋找到哪些制勝之道?帶著這些問題,我專訪了全球制造業巨頭英特爾公司的董事長貝瑞特先生。
克雷格·貝瑞特博士1974年加盟英特爾,1997年成為英特爾公司第四任總裁,2005年出任英特爾公司董事會主席,15年間,他14次訪華,其中有7次把精力集中在了教育和推動中國農村信息化的事業上,這使他漸漸了解了中國,也被中國人所了解,今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他更是親往災區慰問學生,并協助災區盡快恢復正常的教育教學,這進一步拉近了貝瑞特和中國的距離。
記者:“我們最近《經濟半小時》做了一系列的節目,其中包括中國各行各業,從皮革到家具,甚至到造鞋等等,這些中國的很多企業都面臨著倒閉的危險,很多人說中國作為制造業的這么一個生產基地,世界工廠的價格優勢已經不存在了,很多企業包括比如說汽車制造企業說今天在拉美,在拉丁美洲,在越南生產已經,人力的成本已經低于中國,中國已經不再享有這個優勢了,這點我不知道貝瑞特先生是怎么看?”
英特爾董事會主席貝瑞特:“那么中國面臨的問題和美國也是類似的,產業必須向上升級,我們的這種制造業必須要有更高的附加值,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有更多的自己的研發能力和知識產權,應該進行更多的高端制造業,不僅僅是低端制造業,那么我想低端制造業被轉移到越南,這絕對不是壞事。”
記者:“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中國可以借這個機會完成一次產業升級,在英特爾面臨著制造業危機的時候,英特爾是怎樣度過這些難關的?”
貝瑞特:“我們從不是通過節省來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投資來解決問題,我們總是能夠做長遠的投資,而不是僅僅針對目前的問題,通過研發,通過創新,所以只有在我們不斷地為未來投資的時候,我們才能夠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記者:“對于很多中國企業是沒有這個資金,沒有這個錢去投入,那是不是意味著沒有這樣的資金投入,去持續這種研發,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就很難達到他們這樣的高度?”
貝瑞特:“不會吧,我想有很多了不起的機會合作,協調,像英特爾和中國本地的企業有很好的合作,英特爾的一些知識產權把它和中國的研發能力,中國本地的公司的市場面結合起來,產生很好的產品,中國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學,他們可以和美國的歐洲的大學合作,聯合研究來跳躍式發展。”
記者:“這個話題給我的啟發,也許我們中國缺的不是資金,不是研發的資金,而是缺的一種規劃,孕育這些最領先想法或基礎想法這樣一種環境?”
貝瑞特:“很重要的一點是大學并不只做基本的科學研究,它們經常和產業共同研究,做一些工程,有識之士和他們的創新想法得到了風險投資的資金之后,他們將會在中國建設出下一個惠普,下一個英特爾,下一個谷歌,也許會產生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英特爾的董事長貝瑞特給中國制造業開出了他的藥方,那就是推動大學等研究機構加入到產業研發當中,實現跨越式發展。而在全球頂尖咨詢公司麥肯錫的資深董事何杰明看來,即使中國經濟的環境出現了一些變化,全球制造業的重心也不可能從中國轉移出去,那他的理由又是什么?
麥肯錫公司是領先的全球管理咨詢公司,成立于1926年,目前在全球44個國家有80多個分公司,共擁有7000多名咨詢顧問,業務涉及公司戰略、營銷、組織架構、技術、產品研發等領域。何杰明畢業于哈佛商學院,現任麥肯錫公司資深董事,負責領導公司在亞洲的運營咨詢業務部,在麥肯錫的14年間,他為眾多行業的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特別是在運營戰略、生產績效以及采購和供應鏈戰略等方面,憑借對中國產業環境和運營模式的了解,2007年,何杰明與同事寫了一本名為《運營中國》的書,談到這本書的創作,他頗有感觸。
麥肯錫公司資深董事Jimmy Hexter:“我覺得我自己最大的感觸,我最大的收獲是很深入地了解,中國在未來得全球經濟結構里面的重要的角色是什么,最明顯的現象是,很多中國公司,可以說很多亞洲公司,很多中國公司自己開始變成跨國公司。”
由于堅信中國仍然是最優秀的制造業基地,對于很多大型跨國公司正在考慮把制造基地轉向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現象,何杰明認為,這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何杰明/Jimmy Hexter:“比其他的國家來講,還是中國的市場最大,第二也是人才多,而且人才好,第三個從供應鏈來講,還是供應商都在中國,所以如果你要把你的制造業移到另外一個地方,你整個的供應鏈也變得很復雜。”
何杰明認為,毫無疑問,中國制造正在經歷陣痛,但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在結構重組、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情況,他希望中國制造企業能在危局中發現機遇。
何杰明/Jimmy Hexter:“這個過渡期,我們覺得對中國未來行業的結構,終于是一個好處,但是在過渡期的時候,一定會有一點痛苦。”
國外經濟學家怎么看待中國制造的突圍方式?
何杰明剛才說,處在過渡期的中國制造一定會有一些痛苦,事實上,面對這種痛苦,中國的制造企業也在艱難地尋求突圍,有不少企業經過長期探索,已經逐漸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一起來看一看。
半小時觀察:中國制造的出路取決于我們自己
成為“世界工廠”的興奮勁兒還沒過去,“中國制造”就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民幣升值、國際油價暴漲、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原來“中國制造”所賴以生存的種種優勢正在喪失,一些以低價格開拓國際市場的出口“先驅”如今也紛紛倒在路上,變成了“先烈”。
然而,真正代表“中國制造”未來的那些公司,卻將挑戰變成了機遇,它們通過技術和品牌創新,通過開闊視野和思維,通過積極參與產業鏈上游的競爭,通過更科學有效的生產方法,將自己變成了強者。它們不僅沒有倒在路上,反而走得更遠。
“中國制造”走向何方,歸根到底取決于我們自己。只要內功練好了,只有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只要提升了競爭力,“中國制造”終將突出重圍。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的關鍵一步,就是要戰勝自己。
來源: 經濟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