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束層: 加強胎體、穩定胎面,防止刺穿。
簾布層(輻射層): 構成胎體、承受重力、傳導外力。
胎側: 抗屈撓,提高舒適性。
內襯膠: 在無內胎型輪胎中代替內胎,包住空氣。
三角膠: 填充下胎邊,為耐屈撓胎側及堅硬鋼絲圈間之過渡物。
防擦膠: 高耐磨擦橡膠,保護鋼絲圈。
GG線: 輪胎與輪輞同心指示線。
鋼絲圈: 高強度鋼絲束,維持輪胎和輪輞在同一轉動面,并固定輪胎于輪輞上。
胎側的標示
磨耗指示點位置: 當胎面磨損到磨耗指示點平臺時,表示輪胎已達到使用界限,為安全起見,必須更換輪胎。
胎面磨耗: 磨損等級是依據規定的試驗過程中所得到的輪胎磨損速率而換算出其比較等級。
例如: 磨損等級150的輪胎比磨損等級100的輪胎耐磨1.5倍。
抓地力: 抓地等級,從最好的到最差的A、B和C,代表輪胎在規定的試驗狀況下,在濕滑的柏油路面和水泥路面剎車的性能。
輪胎溫度: 由好到差為A→B→C,溫度過高會影響磨耗及安全。
如何識別輪胎型號
例如P195/60 R15 88V
“P”指轎車輪胎。(用以區別輕卡車或其他車型適用的輪胎)
“195”指輪胎斷面寬度,即兩個胎側之間的寬度(以毫米為單位)。不同輪胎寬度匹配不同的輪輞寬度。
“60”指輪胎的扁平比,即胎高占胎寬的百分比。數值越小,輪胎越扁平。
“R”指輪胎為子午線結構。
“15”表示輪輞直徑(以英寸為單位),用此輪胎必需匹配15英寸的輪輞。
“88”表示輪胎的載重指數。
“V”表示輪胎所能承受的最高速度級別。V級輪胎所能達到的最高時速是240公里/小時。
來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