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中國最大的半島。它探身于黃海、渤海之間,隔海與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相望。秀麗的風光、豐富的物產和發達的水陸交通把山東和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山東是一個沒有天然橡膠生產的省份,但它橡膠加工業的強盛卻令全國乃至世界矚目。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葉,在我國東北和朝鮮經商的山東人孟顯初,看到朝鮮的膠鞋廠很發財,便回到威海伙同劉金堂一起籌建了一家膠鞋廠,并起名為“威海衛中威膠皮工廠”。這家“膠皮工廠”落成的那一天,即1929年6月16日,便成為山東省橡膠加工業暨山東省橡膠行業的誕生之日。
1956年化工部將原沈陽橡膠工業學校遷至青島,改稱為青島橡膠工業學校,在此基礎上于1958年成立了山東化工學院。這是在此后二十多年間全國極少有的一所培養橡膠工業高、中級專業人才的院校。因其培養的橡膠專業人才大部分落戶在了山東,這就使山東有了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并促成了其橡膠加工業在此后的歲月中有了異于國內其它省區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文革結束之后,即使有嚴格的計劃管理體制束縛,也難以阻止這種膨脹式的發展。
較之上海、廣州、天津等地,山東省的橡膠加工業是出現得比較晚的;在誕生后的半個世紀里,它的發展也是緩慢的。借助人才優勢,它后來居上。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山東省的橡膠加工業脫穎而出,成了國內同行業名列前茅的省份,此后就一直遙遙領先。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這種發展更是快得令省外同行為之驚嘆。不但廠家星羅棋布,遍及山東大地,而且行業面貌日新月異,強勢企業如雨后春筍,爭相出現。
截止到2001年底,全省從事橡膠加工的企業總數為1539家,橡膠加工的從業人員為16.9萬人。近兩年來,橡膠加工企業廠家總數已逾3000家,從業人員超過20萬,全省平均1000個人中,就有兩個人從事于橡膠加工工業。廠家密集的膠東地區,正在全力打造“東方輪胎城”。山東的橡膠加工量,約占全國的40%。山東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橡膠加工工業基地!
眾多企業,強大的橡膠加工能力,刺激了與之配套的相關企業的建設與發展,如合成橡膠、橡膠機械、橡膠助劑、簾子線等輔助材料類生產企業,也伴隨著橡膠加工業的發展而獲得了高速的發展;同時生產的發展又造成了對技術對人才的渴求,進而促進了科研與專業教育的發展。由此,使山東省的橡膠行業形成了一個產品門類比較齊全、各方面基本自我配套的龐大生產群體。
2004年山東省規模以上橡膠加工企業326個,占全國規模以上橡膠加工企業廠家總數的14.52%;完成工業總產值4916835萬元,占全國規模以上橡膠加工企業總產值的30.28%;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457387萬元,占全國規模以上橡膠加工企業總銷售收入的28.78%;實現利稅總額352174萬元,占全國規模以上橡膠加工企業利稅總額的27.21%。
從這組數據就可見山東橡膠行業整體實力的一斑。
解放后,山東化學工業中第一個出口產品是橡膠輸送帶,此后陸續有了輪胎、膠管、膠鞋等橡膠產品的出口。2004年,山東省橡膠制品出口交貨值86.32億元,占山東橡膠制品工業銷售總產值的17.79%,占山東化工行業出口交貨值的一半,約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交貨值的23%。山東的橡膠制品不但出口到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且在那些世界最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可時常見到來自山東的橡膠制品。
截止到2003年底,橡膠產品(輪胎、膠鞋)僅有的三個中國馳名商標,均為山東企業所擁有。新近評出的中國名牌產品中,全國入圍的10個全鋼子午線輪胎品牌就有5個來自山東橡膠行業。
截止到2003年底,山東省橡膠行業獲得省級著名商標稱號的商標共有19個。僅在2003年,就有九家橡膠行業內企業的11個品牌獲得了山東省名牌產品稱號。
2003年度全球輪胎 75強,山東有六家輪胎生產企業榜上有名,占中國大陸十六家企業的三分之一還多。
輪胎、膠帶、膠鞋、乳膠制品等這幾大類橡膠制品的中國最大生產企業都在山東。
這就是山東的橡膠行業,令山東人為之自豪的一大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