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汽車駕駛員來說,除了油價,最關心的就是汽車輪胎了。
仔細檢查如今的轎車、面包車。你會發現,無論是奔馳、寶馬,還是吉利、熊貓,幾乎所有的輪胎都在“瘦身”,大部分家用汽車輪胎都只有鋼圈和外胎。
而現在,這股風潮已經蔓延到了重型車領域。
葛國榮是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近十年來,中策一直致力于全鋼無內輪胎的發展,尤其是最近兩三年,中策都在忙同一件事情,調整生產結構,逐步實現“無內胎化”。
“不光是我們公司,幾乎所有國內的輪胎企業都想在這個市場上分一杯羹。”葛國榮說。
曾經風光無限的輪胎行業即將面臨大洗牌
陳亮住在下沙文匯苑,每天上午,他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中策橡膠的工友去上班,傍晚,工友們又哼著小調,踩著點下班。
今年,中策橡膠的形勢不錯,用工友們的話來說,“手上活兒多,口袋里工資也不少。”
不過,輪胎行業的大環境卻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有一個數字很能說明問題。中策橡膠子公司杭州朝陽橡膠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先寧說,“輪胎行業今年的形勢并不太好,開工率達到100%的就只有我們一家企業,其他的橡膠輪胎企業開工大概在70%~80%之間。”
這數字,意味著20%~30%的市場萎縮了。
經濟學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輪胎現象”??匆粋€地區的經濟形勢好不好,不用看別的,只要觀察橡膠輪胎就行了。經濟形勢好了,商品不斷流動,運輸行業就會蓬勃發展。而運輸業一蓬勃,對橡膠輪胎的需求量一定大增。
“今年國內GDP增速放緩,這意味著物流量在下降,也意味著國內輪胎市場絕對不會再像前幾年那樣高速增長。”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教授王治平說。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偉這樣分析:前兩年,國內汽車銷售爆發式增長,在行情好的時候,許多輪胎企業擴充產能。如今,我們把別的國家十幾年的銷售量都提前消化掉了。
葛國榮分析:“輪胎行業正經歷著一次洗牌。在國內,我們能叫上名號的輪胎企業有100多家。一些規模小、能耗大,污染大的企業肯定會慢慢被淘汰掉。”
各家輪胎企業涌入“無內胎”市場
事實上,因為受4萬億元投資拉動,輪胎行業曾經在2009年無限風光,并且讓當時的很多輪胎企業都賺到了錢。這直接刺激了生意人的投資熱情,輪胎企業接踵而至。
王先寧舉了一個例子,“在山東的一個鎮子里,開出了200多家的輪胎廠。雖然規模和產品不是很齊全,但大部分都是生產無內胎橡膠輪胎的。”
葛國榮說,中策的無內胎輪胎也已經在一些橋車、面包車的上有所應用了。
“未來的市場,幾乎所有的中高端企業都要使用無內胎輪胎。我們現在著手在做的是全鋼圈輪胎的無內胎化,也就是重型車上普及無內胎輪胎。”
葛國榮透露,目前,中策的“無內胎”化已經達到了50%。未來的市場,無內輪胎肯定要逐步替代有內輪胎,我們現在著手做的就是在重型載重汽車上普及無內輪胎。
除了中策,其他的輪胎企業也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希望在新的市場上分一杯羹。
不久前,“三角輪胎”、“雙錢輪胎”、“廣州華南輪胎”、“貴州輪胎”、“佳通輪胎”、“河南風神”、“米其林”、“韓泰”等輪胎企業在云南、新疆專門進行了無內胎輪胎的“路試”活動。
葛國榮說,甚至像印度那些發展比我國落后的輪胎企業也慢慢開始觸及無內胎輪胎的領域了。
轉型“無內胎化”的機遇已經來了
最近,最讓王先寧激動的消息就是:延續三年的美國421輪胎特保措施9月底,即將到期了。
“雖然421條例還沒到期,不過這兩天,我們企業出口美國的輪胎定單已經明顯多起來了。”王先寧很欣慰。但同時,他也表現出深深地憂慮,“公司在特保稅取消之后,可能面對又一輪的貿易壁壘和貿易保護行動。”
“標簽法”就是一個例子。2012年11月1日歐盟輪胎標簽法將正式實施。“標簽法”通過對燃油消耗、濕滑路面抓地力等指標對輪胎的性能進行了分級。標簽法對輪胎的最低指標進行了明確規定:性能最佳的為A級,最差的為G級。達不到F級的輪胎不得在歐盟境內銷售。
葛國榮分析,“由于在國外銷售的輪胎基本上都是無內胎輪胎,想要在國際上競爭,第一步就是實現無內胎化。”
事實上,在國外,無內胎化已經十分普及。但國內的無內胎化只有30%左右。
“國內很多企業在無內胎輪胎的工藝水平上已經達到了技術要求。”葛國榮告訴記者,“國內企業實現無內胎化只差一個外部環境的機遇。”
這個機遇,已經來了。
“過去,運貨車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常常會發生超載的情況。而嚴重的超載,會讓無內胎輪胎的鋼圈發生變形。這成為無內胎輪胎在國內無法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政府在管理上,對貨運車的載重量卡得非常嚴格。這對于無內胎輪胎的發展是一次機會。”葛國榮說。
政府對運貨車載重量越來越規范的要求,為輪胎企業的“無內胎化”大開綠燈。
“再用三、四年的時間,國內輪胎企業大部分將會實現無內胎化的轉型。”葛國榮分析說。
仔細檢查如今的轎車、面包車。你會發現,無論是奔馳、寶馬,還是吉利、熊貓,幾乎所有的輪胎都在“瘦身”,大部分家用汽車輪胎都只有鋼圈和外胎。
而現在,這股風潮已經蔓延到了重型車領域。
葛國榮是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近十年來,中策一直致力于全鋼無內輪胎的發展,尤其是最近兩三年,中策都在忙同一件事情,調整生產結構,逐步實現“無內胎化”。
“不光是我們公司,幾乎所有國內的輪胎企業都想在這個市場上分一杯羹。”葛國榮說。
曾經風光無限的輪胎行業即將面臨大洗牌
陳亮住在下沙文匯苑,每天上午,他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中策橡膠的工友去上班,傍晚,工友們又哼著小調,踩著點下班。
今年,中策橡膠的形勢不錯,用工友們的話來說,“手上活兒多,口袋里工資也不少。”
不過,輪胎行業的大環境卻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有一個數字很能說明問題。中策橡膠子公司杭州朝陽橡膠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先寧說,“輪胎行業今年的形勢并不太好,開工率達到100%的就只有我們一家企業,其他的橡膠輪胎企業開工大概在70%~80%之間。”
這數字,意味著20%~30%的市場萎縮了。
經濟學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輪胎現象”??匆粋€地區的經濟形勢好不好,不用看別的,只要觀察橡膠輪胎就行了。經濟形勢好了,商品不斷流動,運輸行業就會蓬勃發展。而運輸業一蓬勃,對橡膠輪胎的需求量一定大增。
“今年國內GDP增速放緩,這意味著物流量在下降,也意味著國內輪胎市場絕對不會再像前幾年那樣高速增長。”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教授王治平說。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偉這樣分析:前兩年,國內汽車銷售爆發式增長,在行情好的時候,許多輪胎企業擴充產能。如今,我們把別的國家十幾年的銷售量都提前消化掉了。
葛國榮分析:“輪胎行業正經歷著一次洗牌。在國內,我們能叫上名號的輪胎企業有100多家。一些規模小、能耗大,污染大的企業肯定會慢慢被淘汰掉。”
各家輪胎企業涌入“無內胎”市場
事實上,因為受4萬億元投資拉動,輪胎行業曾經在2009年無限風光,并且讓當時的很多輪胎企業都賺到了錢。這直接刺激了生意人的投資熱情,輪胎企業接踵而至。
王先寧舉了一個例子,“在山東的一個鎮子里,開出了200多家的輪胎廠。雖然規模和產品不是很齊全,但大部分都是生產無內胎橡膠輪胎的。”
葛國榮說,中策的無內胎輪胎也已經在一些橋車、面包車的上有所應用了。
“未來的市場,幾乎所有的中高端企業都要使用無內胎輪胎。我們現在著手在做的是全鋼圈輪胎的無內胎化,也就是重型車上普及無內胎輪胎。”
葛國榮透露,目前,中策的“無內胎”化已經達到了50%。未來的市場,無內輪胎肯定要逐步替代有內輪胎,我們現在著手做的就是在重型載重汽車上普及無內輪胎。
除了中策,其他的輪胎企業也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希望在新的市場上分一杯羹。
不久前,“三角輪胎”、“雙錢輪胎”、“廣州華南輪胎”、“貴州輪胎”、“佳通輪胎”、“河南風神”、“米其林”、“韓泰”等輪胎企業在云南、新疆專門進行了無內胎輪胎的“路試”活動。
葛國榮說,甚至像印度那些發展比我國落后的輪胎企業也慢慢開始觸及無內胎輪胎的領域了。
轉型“無內胎化”的機遇已經來了
最近,最讓王先寧激動的消息就是:延續三年的美國421輪胎特保措施9月底,即將到期了。
“雖然421條例還沒到期,不過這兩天,我們企業出口美國的輪胎定單已經明顯多起來了。”王先寧很欣慰。但同時,他也表現出深深地憂慮,“公司在特保稅取消之后,可能面對又一輪的貿易壁壘和貿易保護行動。”
“標簽法”就是一個例子。2012年11月1日歐盟輪胎標簽法將正式實施。“標簽法”通過對燃油消耗、濕滑路面抓地力等指標對輪胎的性能進行了分級。標簽法對輪胎的最低指標進行了明確規定:性能最佳的為A級,最差的為G級。達不到F級的輪胎不得在歐盟境內銷售。
葛國榮分析,“由于在國外銷售的輪胎基本上都是無內胎輪胎,想要在國際上競爭,第一步就是實現無內胎化。”
事實上,在國外,無內胎化已經十分普及。但國內的無內胎化只有30%左右。
“國內很多企業在無內胎輪胎的工藝水平上已經達到了技術要求。”葛國榮告訴記者,“國內企業實現無內胎化只差一個外部環境的機遇。”
這個機遇,已經來了。
“過去,運貨車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常常會發生超載的情況。而嚴重的超載,會讓無內胎輪胎的鋼圈發生變形。這成為無內胎輪胎在國內無法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政府在管理上,對貨運車的載重量卡得非常嚴格。這對于無內胎輪胎的發展是一次機會。”葛國榮說。
政府對運貨車載重量越來越規范的要求,為輪胎企業的“無內胎化”大開綠燈。
“再用三、四年的時間,國內輪胎企業大部分將會實現無內胎化的轉型。”葛國榮分析說。